中國加強維穩 全面實施社會信用體系
中國國務院2014年提出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》,並在2020年全面實施「社會信用評級系統」,蒐集中國所有人民的各項資料,包含政治立場、犯罪紀錄、交友圈、購物習慣、網路言談與行為等資訊,以大數據的概念賦予每位國民一個社會信用評等。
截至2023年8月,中國已有130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區,政府還正加緊腳步推進信用資訊系統建設和應用,完善以獎懲制度為重點的系運作機制。
《華盛頓郵報》在內的西方主流媒體認為,中國正以科技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達成「維穩」工作,並全面監控境內輿情的手段;許多人權相關的學者也憂心,中國正藉由社會評級向極權主義邁進,進一步操控市民大眾的私人生活。
社會信用體系
中國已在2020年全面實施「社會信用評級系統」,官方聯合民間的徵信體系,以大數據搜集、演算的方式,賦予每位國民一個社會信用的「分數」。
信用分數高的人會成為紅名單,被官方表揚,並享受如部分國家免簽證等福利。
而信用分數低的人則會成為失信黑名單,俗稱「老賴」, 這些人將難以借貸、置產,找工作變得十分困難,連涉及民生的經濟活動也被限制,如購買高鐵票、飛機票、無法開通電子支付平台等,部分學校甚至會限制老賴的子女入學。
「建設社會信用體系,尤其對老百姓反映強烈的坑蒙拐騙、虛假廣告等違法違規行為,要公開曝光、堅決整治,讓失信者在全社會寸步難行。」李克強2018年在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。
根據《大紀元》2023年10月的報導,失信被執行人在疫情封控三年間至少增加228萬餘人,甚至不少被執行人的個人資料被法院公開「曬」到社區街頭公開展示。
從中國所公布的 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》內容中可以發現,該制度像個黑箱,社會大眾並無權力了解信用評級的細節,以及裡面的運作機制。
如果民眾的社會評級分數不佳,當然可能是本身財務信用不佳,但也可能是接觸過官方認為不該接觸的人、言談間講了不該講的話:政府會根據你做的事來判斷你是不是有信用的人。
許多學者擔心,社會信用體系會淪為政府消滅異見的一種手段。
三種體系:民間徵信「芝麻信用」已融入生活
除了以「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」為首的社會信用體系,中國目前還有兩套信用體系,一套是央行為首的傳統徵信體系,另一套則是與經濟行為相關、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的民間徵信。
民間徵信中的佼佼者,是內置於「支付寶」中的個人信用評分服務「芝麻信用」,雖然表面上看似獨立、屬於電商阿里巴巴負責營運委管,其實部分資訊掌握在官方手裡。
使用支付寶消費,每筆帳額都會成為數據。芝麻信用官網指出,公司所搜羅的訊息遵循相關原則,「在未獲得您本人同意前,我們也不會向外部機構披露您的任何訊息」,不過卻也備註了「依照法律、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信息除外」。
事實上,芝麻信用早在2015年便與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連線,實時更新「老賴」名單,與官方聯合開展信用懲戒。
芝麻信用系統能產生一個人的全盤評分,其範疇遠遠不止於準時繳帳單與貸款,演算法會衡量消費習慣、投資、旅行、公益、學歷、交友的數量與「品質」等方方面面,藉此綜合評分。
目前,中國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自願給支付寶評級,公開自己的行為喜好、支付習慣、學歷等作為分析用途,來換取「芝麻信用」分。
信用評分決定一個人能否獲得貸款、公共服務,甚至愛情。在中國,許多人已經會參考芝麻信用分來擇友、擇偶。
短短幾年,芝麻信用已變成全能的評分系統,儘管這不完全是中央執行的評分系統,但未來的情況可想而知。
而這個制度最終的結果還是社會資源分配,擁有良好信用評分的人,很有可能是出身較富裕、能接觸更多資源的人,進而擴大市民之間的階級差距。
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區
根據《新華社》報導,截至2023年8月,中國已有130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區。
報導也指出,截至2023年11月,中國已有15個地級市出台社會信用相關地方性法規。2023年以來,寧波、沈陽、克拉瑪依等3個城市已制定並實施社會信用條例。
在紀錄片《31看世界 : 中國社會信用體系》中,山東省榮成市的東火塘寨村正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區。區內有多名受薪的訊息採集員,他們會記錄民眾在街坊的「好事、壞事」,並向上級滙報;村民獲得加分還是減分,最終還是由上級決定。
制度實施後,過往垃圾堆積如山的街道變得整潔,「農村陋習」確實被當局「改善」,中國官方也將榮成市譽為社會信用體系的典範。
不過同為榮成市的市民,對趙家山村的村民來說,這套制度卻是反烏托邦的惡夢。
「都怕懲罰,誰不怕懲罰?」村民說。當地的居民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受到監視,並計入自己的社會信用評分。
村中年近60歲的老嫗,一家五口依靠政府救濟金過活,如果信用分數太低,就會被扣減救濟金;因丈夫患病,她只能一肩扛起照顧家庭的重擔,並為尚年幼的孫兒「賺分」。
「如果扣分,你要再掙錢。那不是要罰我勞動嗎?我跟罪犯一樣。」老嫗的丈夫質疑。
不過,村的領導依然嚴厲執行評分制度,他一視同人,長者也不例外。
「如果能做我不做,是我的不對。但不能做,你就只能悄悄的等懲罰。」年邁的村民說。
天網:與社會信用體系相輔相成
自從毛澤東時代以來,中國人就知道什麼是「檔案」,用來記錄一個人一生裡做過什麼事情。早期,只有為政府工作的人有檔案,到了後來,全中國人的資料都被書寫歸檔。
當然, 窺探自己的檔案是不被允許的。
現代多虧了科技,紀錄訊息更加容易,同時,中國的大城市中每處都是監視器,所有的數據都會被官方汲取,運用在社會信用體系中,可以說兩者相輔相成。
這些遍布全國各地的安保監控系統稱為「天網」,無所不在的監視器後端都裝有人工智慧,包括臉部識別技術。
天網監控中心裡的監控螢幕可多工、多面切換,就跟電影螢幕一樣大,有如科幻電影一般先進,只要鎖定螢幕畫面中的人,馬上就能分析出他的年齡、種族、性別等。
天網的監控有多徹底?《英國廣播公司(BBC)》的記者曾在2017年挑戰中國天網,他的臉部被登錄為嫌疑犯後,坐公車到市中心下車,前後僅7分鐘,走到公車總站時便被中國警察逮捕。
大數據與道德淪為工具
《華盛頓郵報》形容中國的社會信用評級系統中,政府就像「老大哥」一樣,從私人商務公司、媒體內容供應商、智慧型手機等處,蒐集所有社會大眾的私人資料,包含警察、法院、社群媒體、就醫、銀行、財稅、就業、社交互動等資料,鋪天蓋地的讓所有民眾活在一個處處被監管的世界。
透過大數據,中國可以給每個人建立完整的檔案,尤其可以隨時掌控被官方所認定的異議人士。
執行社會信用體系的目標是實現社會自動化,藉由獎罰制約,讓民眾做出預先被國家選擇好的行為,如此一來就能提前將人民的自發行為「扼殺在萌芽狀態」,達到全方位統治的目的。
道德首先是建立在人身上的。當道德淪為政府的手段,反而敗壞了集體的道德——善惡都由政府訂定,人們喪失選擇的自由。
自由正來自「無有」,它驅使人類創造自我,而非安於「無私不想」的存在:自由的特色,就在於不斷更新它重塑自我的義務。
歐威爾著名的小說《1984》,創造出一個政府監控無處不在的世界,人民自我剝離,中共所發展的「社會信用體系」,正逐步將想像變成事實——中國或許會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,安全的毛骨悚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