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80478983_1060802436078029_7297196003414582482_n
中科院還原台灣新型戰機研發卡關原因。圖/美國空軍
台灣新型戰機落後關鍵 中科院專文:不敢跨越美國限制
台灣為何做不出五代戰機?中科院在近期一篇專文透露,當初在研發經國號戰機(IDF)時,美國即不同意在台測試關鍵技術,在台建立測試能量,飛控與航電軟體更美設限切分,錯失了提升高可靠度航太軟體的開發能力。
專文稱,韓國雖然在三代戰機的開發期程比台灣還晚起步,但是政策延續性更加週延,技術開發方向也更深入底層,所以能有現在的成績,同時和土耳其等國的航電產品早已超越台灣。
甚至是以色列都超越美國,成為F-35的供應商之一。專文稱,台灣當年在開發IDF時,不敢跨越美國所劃定的「框架」。
究竟美方設下了什麼樣的限制?專文再以IDF的引擎為例,當時為了將成熟的商用引擎,改進為具有後燃器的軍用引擎,中科院採購了引擎高空實驗室、壓縮機的機架實驗設備等。
但有關最為核心的引擎熱段部份,涉及高溫燃燒、高壓渦輪、燃油控制等最重要的基礎研發,測試能量還是牢牢掌握在美商手中,「而且不同意在台建置。」
此外,軟體編譯器、作業系統等工具,同樣還是得仰賴外商。
更別提飛行控制、導航所需各種感測器、液壓致動器、操縱手柄力感系統和所有顯示系統等光學元件,「台灣開了頭,但都沒有持續做下去。」
不只如此,甚至為了維持整體後勤,還另外花大錢買下飛控及航電系統的軟體原始碼,與相關設計文件,最後,這些寶貴的資料「都鎖在漢翔公司資料庫。」
專文稱,沒有人關注這些基礎技術的傳承,和更深入的研究。